台风命名(台风的命名是怎么命的) Time:2023-09-15 17:34:17    浏览数量:次   

台风叫什么名字

台风名字分别有:海葵、悟空、玉兔、白鹿、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启德、珊珊、万宜、玲玲、凤凰、白海豚、彩云、狮子山、马鞍、榕树、三巴、贝碧嘉、蝴蝶、琵琶、黄蜂、莲花、烟花、玛瑙、梅花、珊瑚等等。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

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台风天的危害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

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台风的命名是怎么命的?

台风的命名:台风名称是根据其形态命名的、台风名称是根据其强度命名的、台风名称是根据其爆发时间命名的。

1、台风名称是根据其形态命名的

台风名称是根据其形态命名的。台风的形态主要分为三类,即台风、龙卷风和气旋。

2、台风名称是根据其强度命名的

台风名称是根据其强度命名的。台风强度分为五级,从弱到强依次为:热带低压、热带中压、热带高压、超热带高压、超热带低压。

3、台风名称是根据其爆发时间命名的

台风名称是根据其爆发时间命名的。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台风命名法则主要有两个:一是1947年联合国气象组织制定的《世界气象公约》,二是1982年联合国气象组织和国际海洋学会联合制定的《1981年地球物理海洋学台风命名法》。

台风形成所必备的因素

1、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2、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3、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4、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台风如何命名

台风的命名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负责的。

台风的命名是为了方便公众和媒体在不同地区之间区分不同的台风,避免混淆和误解。台风的命名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是西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的命名是由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共同提供的,而在北印度洋地区,台风的命名是由印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共同提供的。

每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的台风命名列表都包含了一系列的名字,通常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每当有台风生成时,从对应区域的名单中依次选取下一个未使用的名字来命名台风。如果一个台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或人员伤亡,那么这个名字将会被淘汰,并由下一个名字顶替。

这种命名方式可以持续多年,直到整个名单都被使用过,然后重新开始一个新的名单。这样的方式保证了每个台风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方便公众和媒体进行沟通和报导。

台风的特点

1、旋风结构:台风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旋转结构,通常呈对称的圆形或椭圆形云团。在云团中心有一个风眼,是气旋中心的地区,风眼内风速较低,空气相对较为平静,而风眼外围则是高速旋转的风区。

2、强大的风力:台风是自然界中风力最强大的天气现象之一。台风的风速可以高达每小时数十到数百公里,强台风甚至可以达到超过每小时250公里的风速。

3、大量降水:台风带来大量的降水,降水强度很大,导致短时间内出现暴雨、洪水和山洪等灾害。

4、暴风雨潮:台风的中心风眼附近有一个高涨的海水区域,称为风暴潮或风暴浪,会造成沿海地区的海水猛涨,并引发海岸侵蚀和洪涝灾害。

5、大规模影响:台风的规模较大,其直径一般可以达到几百到上千公里,因此一个台风可以影响广大的海域和陆地区域。

6、短暂寿命:台风的寿命相对较短暂,一般持续时间为数天到一周不等。台风往往在海上生成,然后逐渐向陆地移动,并在登陆后减弱消散。

7、预测预警:台风是可以被预测和监测的,气象部门会根据卫星、雷达和气象观测站等信息对台风进行跟踪和预警,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防御建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台风

台风是怎么命名的

台风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国气象局与香港和澳门的气象部门协商后确定。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台风,美国军方在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战时习惯给各台风取名字。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改由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各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

台风实际命名的工作单位

台风命名(台风的命名是怎么命的)

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

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强热带风暴强度时,称为第12号强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台风强度时,称为第12号台风),英文名为KROVANH,中文名为“科罗旺”;0313即2003年第13号热带气暴,英文名为DUJUAN,中文名为“杜鹃”。台风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国气象局与香港和澳门的气象部门协商后确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台风

台风是怎么命名的

台风的命名,是由世界气象组织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的。

台风委员会由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组成,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美国、菲律宾、越南等。每个成员国都可以提供一些名字,这些名字通常是该国的常见名字、动植物名称、天气现象、地理地名等。

台风的命名,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台风的名字是按照提供名字的国家的英文字母顺序轮流使用的。例如,如果这次台风的名字是由中国提供的,那么下次台风的名字就会由日本提供,再下次台风的名字就会由韩国提供,依此类推。

其次,台风的名字是按照提供的名字列表的顺序依次使用的。每个成员国提供的名字都会被列入一个列表,台风的名字就是按照这个列表的顺序依次使用的。

台风结构

台风是一个深厚的低气压系统,它的中心气压很低,低层有显著向中心辐合的气流,顶部气流主要向外辐散。如果从水平方向把台风切开,可以看到有明显不同的三个区域,从中心向外依次为:台风眼区、云墙区、螺旋雨带区。

台风眼区:非常奇特,那里风力很小,天气晴朗,平均直径为40千米,身临其中的海员风趣地称台风眼为台风的“世外桃源”。

云墙区:台风眼周围宽几十千米、高十几千米的云墙区,也称眼壁。这里云墙高耸,狂风呼啸,大雨如注,海水翻腾,天气最恶劣。

螺旋雨带区:云墙外是螺旋雨带,这里有几条雨(云)带呈螺旋状向眼壁四周辐合,雨带宽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长几千千米,雨带所经之处会降阵雨,出现大风天气。

转载注明:http://dldulou.com